虽然用MAC机器多年了,但一台本子用了5年,所以机器之间迁移系统对我来说也不算很熟悉的操作。周二收到了最新的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俗称RMBP),首先想的就是如何迁移系统。过程中还是遇到不少波折,写出来提供个参考对照吧,大家今后迁移系统就心里有谱了。因为涉及的方面太多,我也没准备写教程,所以截图或者照片欠奉。
迁移助手基本情况
MAC OS X的系统和Windows不同,其实引导信息和分区OK的话,只要把文件都搞过来,肯定都是OK的,不会有注册表这类妖蛾子。所以关键是如何连接两台机器,然后拷贝文件。老本子是2008 late的机器,第一代MacBook低配,雷电口没有自不必说,火线也是没有的,幸好Apple一贯配置大方(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还剩下千兆网络互联可以选。拷贝文件方面,我首先想到的是迁移助手(Migration Assistant),这算是OS X系统比较贴心的设置了,可以支持有线/无线网络、雷电直连、网线直连等等方式。
下面就主要说说迁移助手的经历吧。新旧两个本子可以在同一个网络内,然后分别打开迁移助手这个程序(应用程序——实用工具里面)。进入程序时,你两边的系统都会注销,由迁移助手接管,旧机器就选择“至一台MAC机器”,而新机器则选择第一个“从MAC机器、Time Machine备份等……”,这一步确认你灌系统的from/to关系。新机器上选择继续后出现一个6位的串码,旧机器也会立刻出现,这时候需要操作旧机器确认串码匹配,两台机器自动进入文件匹配。这个过程会比较长,主要取决于你旧机器里的主硬盘有多大,和网络反而没太大关系(我测试了无线、有线和有线直连三种方式,时间差异不大)。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就会出现让你选择需要灌哪些文件,一般包括旧机器上用户的数据(Home目录)、其他数据和文件、系统偏好设置和网络设置。如果你新旧机器上用户名相同,还会提示你如何处理冲突。最后就是文件拷贝的过程了,这才是互连方式影响最大的环节,显然雷电最快,其次是千兆直连,接着千兆网络(也就是需要通过交换机或者路由器),无线基本就放一夜吧。最终我用千兆直连的方式大概1小时10分钟的样子转移了200多G。
迁移问题
过程非常简单,但是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小问题:
- 如果是走网络,最好选择直连,一根网线直接连上新旧本子,此时要记得将新旧本子上的有线网络设置为DHCP;经过我测试几次,这种方式最稳定。Apple会自己适配,所以普通网线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做那种直连线。
- 过程中只要还没开始正式拷贝数据,都可以推翻重来,除了消耗你的时间,没什么不良影响。但是一旦一台机器退出,两台机器都要重新登录回去,然后再次重新进入迁移助手程序。
- 有些文件的迁移似乎有问题,应该是被遗漏了。会丢失的包括LaunchPad里的分组和排序、/etc/ppp里的脚本(如果你有手工写的话)等。
- 对于双硬盘的用户,只会迁移系统盘,非系统盘的数据你得自己手工拖过来了。我发现在原系统做的一些链接文件会失效。
郁闷的Mail
上面第三点差点害我重装。起因是,我发现Mail完全不能用了,症状比较纠结。启动Mail会提示需要新建账户,偏好设置灰化而无法使用。在网上搜了一把,还真有和我一样症状的。有国外网友说将系统偏好设置中的互联网账户全部删除掉就可以正常启动Mail,然后重建了。这时,最诡异的事情来了,互联网账户里的iCloud完全无法删除,始终剩下一个“邮件”的勾,然后提示我必须打开Mail程序才能设置;到iCloud里选择注销账户,也是提示要到Mail程序的偏好设置里删除。ORZ……一个死循环诞生了。网上偏方还不少,包括删除资源库里的Mail文件夹、删除一个plist文件等等,无一管用。
Apple Support经历
于是想起了Apple Support,虽说评价都一般,都说不能解决疑难问题,但反正是免费享受的服务,过了90天也没戏,还是预约了。只要有Apple ID,预约还是很方便的,我选择了让Apple在指定的时间致电我,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个400电话打过去。预约成功后你会收到一个邮件,里面就包含了这次通话的日历提醒。Apple电话在预约时间的5分钟后打来,开始是一段电子语音,确认是否方便通话、告知录音啊等,之后就有一个客服说话了。把问题说了一边,客服又仔细地问了一遍,第一反应是建议我重建一个账户试试,可能是因为我说有国外网友反映有类似问题吧,他直接升级问问同事有无解决方案。利用等待的一段音乐时间,我建立了一个管理员账户,Mail程序正常。所以按照客服说的,至少说明不是系统本身问题,也许是设置哪里有问题。等待回来,告诉我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建议我新建账户然后把数据迁移到新账户里去。我继续咨询,有无在账户间迁移数据的指引,毕竟自己动手比较麻烦,看看有没有现成的脚本之类的。结果当然是没有,不过客服似乎也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奇怪,和我确认我可以继续等等之后,又hold住电话,然后他去找更专业的同事了。这次没有采用他转述的方式,而是直接将同事接到线上。
这个同事确实更专业一点,至少开始考虑用户权限、重建邮箱等方案。可惜在Mail里,重建邮箱的提示也是灰化的。于是他祭出杀手锏——把资源库的Mail/V2里整个文件夹用旧电脑的来替代,按照他的说法,这样应该可以确保新旧的邮箱是一样。事实证明,这是对的。我昨天居然没想一下这个最直接的方式。由于当时没法操作,因此他发了邮件给我,并确认晚上8:30前他都会在班(他难道需要处理其他时区的问题?),随时邮件联系或再和他预约电话时间。
当然,结果正如他所说,覆盖过来就OK了。所以这应该是迁移助手的一个漏洞吧,没有正确覆盖V2下的文件夹。
从和Apple Support的沟通来说,我感觉他们多数也是在一个知识库里找资料,一般不会像很多论坛里那样动辄折腾plist等等,还是先上常规方法。如果我替换文件仍然不成功的话,估计下一步就是劝我迁移用户或者是重装系统了。
其他问题
迁移过来以后,还有个奇怪的现象是一个叫notificator的进程疯狂消耗CPU,google了一轮发现是Paragon NTFS 11 for MAC的进程。在官网论坛上也有这样的帖子,我是第二个遇到此问题的。参照官方建议,尝试重装Paragon NTFS后恢复。
下面这个似乎不能完全算是bug。有些程序里面设置了一些数据目录。比如Hazel,需要监控文件夹,那么到了新机器上你会发现它监控的文件夹仍然指向旧设备(如果你挂载旧设备上来,好像还真能跑),所以你需要逐个导出规则,然后设置新文件夹后再导入。
迁移后登录一下Mac App Store,确认一下账号密码,那么MAS上买的软件一般就可以用了。有些软件是需要重新激活的,包括MS Office、Adobe Photoshop、Popclip等。这里我还小小搜索了一下,这些软件的官方说法里,新机器上是可以直接激活的,但是你不能一个license频繁在很多台机器上激活,否则会导致license被锁死。所以只要是正常使用,不必担心换台机器还要重新打微软电话转移软件许可。Dropbox也需要你重新认证一下机器并绑定目录(当然你把Dropbox同步目录拷贝过来以后,Dropbox只是重新索引一下,不会重新下载或上传)。
OS X 10.9里比较关注客户的隐私权,所以很多需要访问辅助功能之类的软件都会提示,然后手工设置。在系统迁移后,这个步骤会在程序第一次运行的时候重新提示。
因为我是从非retina屏幕机器切换过来,因此比如iPhoto等还会提示生成高分辨率的缩略图,不过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其他使用心得
正式开始用RMBP以后,除了屏幕以外,其实还比较关注电池续航。经过两天多的测试,排除了notificator的CPU消耗以后,RMBP的续航确实能达到标称值。我基本保持屏幕50%亮度,正常使用网络(无线、有线各半吧)。这几天比较耗电的应用是在使用Airplay的时候。
Airplay是个不错的应用,今天晚上我上网,然后丢了一个DVD清晰度的片子到Airplay的1080p电视上,上行带宽要占用1.1MB/s,全程非常顺畅。因为可以直接播放程序全屏过去(这个需要10.9支持),所以也不需要挑播放器,不像iPad上需要播放器本身支持Airplay。
最后就是对键盘的感觉,似乎比旧本子要软一点。
其他迁移思路
折腾这些的过程中,除了Apple Support的协助,还参考了MacRumor、Paragon、Apple官方论坛。@ibuick提供了两个不错的思路:一个是手工迁移,原理和迁移助手是一样的,手工需要对软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好处是可以保持系统干净、稳定,不好的地方是要求高且繁琐;第二个是用Carbon Copy Cloner全盘镜像过来,这样新旧系统的硬盘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第二点有很强的实用性,今后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首选。
ngjou
2013年11月26日 @ 12:31
嗯嗯,好营养!谢谢~
pan
2014年1月20日 @ 10:14
我也遇到同样的问题,邮箱不能用。。各种死循环,按你的思路试试谢谢。
Hans
2014年2月21日 @ 13:41
个人比较纠结的就是 每次用Timemachine导入新电脑之后 LaunchPad里的分组和排序都会乱掉,一个个的手动排列老费劲了。不知道有没有啥简单的办法呢?
ern
2014年2月21日 @ 21:23
呃……你经常换电脑么?用Carbon Copy Cloner直接恢复整盘应该就不会这样了。
Hello
2015年2月1日 @ 10:44
同样遇到notificator问题的人,被cpu七八十度困扰了好几天,
搜索到了这里,解决了问题,谢谢指教。
Reggie
2015年6月22日 @ 02:23
同样遇到 Notifacator 的问题,谢谢楼主,非常感谢